知名校友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校友风采 -> 知名校友 -> 正文

芳华映山红

发布日期:2023-01-05 浏览量:

李芳,女,汉族,中共党员,1969年5月出生,河南信阳人,1989年7月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,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生前系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,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英雄校友。

1989年7月,在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,李芳只身前往乡村小学任教,这一去就是29年。2018年6月11日,在学生放学回家时,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,李芳没有片刻犹豫,用生命保护了四个孩子。

李芳同志先后被追授为“全国优秀教师”“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感动中原十大人物”“河南省优秀教师”“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“河南省三八红旗手”“信阳市人民优秀教师”“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”“信阳市三八红旗手”等荣誉称号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“全国最美教师”,被河南电视台评为“最美教师特别奖”。2019年3月,李芳同志被省政府评定为烈士。


 

“当老师是李芳一直以来的梦想。”初中同学金平回忆道:“那时的我们正值少年,常常在一起憧憬未来。李芳想考信阳师范,想以后回家乡董家河当一名小学老师。”

当时的信阳师范学校,正是培养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摇篮。1986年,在报考定向志愿保证书上,李芳写下这样的话:“我志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,毕业后愿意到边、偏、远、穷山区任教,一定服从分配!”

同年9月,李芳如愿以偿,坐在了信阳师范学校普师二班的教室里。

“31个男生,15个女生。”来自罗山县城关小学的女教师尤玉兰对当时入学的情况记忆犹新,“开学第一天我第一个认识的便是李芳。她性格温和,善解人意,我从未发现她烦恼忧愁过……”尤玉兰说。

以李芳的政治课老师袁守格、语文基础课老师熊可书为代表的许多信阳师范学校的老师,都毕业于名牌学校,有的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,有的放弃了安家省城的机会。他们来到相对偏远落后的信阳,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。这样的经历深深地感染着李芳,这样的精神也在不断传承。

在学校、老师以及自己的努力下,李芳不断地成长。袁守格老师说:“当时能考上我们学校的学生,都是在各乡成绩非常出色的。而从李芳的成绩来看,说她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也不为过。”李芳中师二年级的语文基础课老师熊可书仍保存着当时的成绩单:李芳,平时成绩考核为18分(最高分20分),期中考试为91分,期末考试为92分,排在全班第4名。

经历了在校园内的成长与在工作岗位上的沉淀,走出校门的学子们,如今都已经成长为了优秀的教师,当他们谈起李芳时,说到的都是她的好。据浉河区柳林中心校教师李涛回忆,班里的同学绝大多数来自农村,家庭比较贫困,很少有零花钱,有的男生饭量大,每个月的饭票不够,李芳就经常把自己吃不完的饭票给他们。

“她心地特别善良,有副热心肠!”家住市区的姜素梅和李芳是上下铺,她清楚地记得,李芳那时住在市区姐姐家,每到周末,她俩总是分批带同学们回家,给大家改善生活。信师三年,班里的同学,几乎都到过她姐姐家。

“热心肠”的故事太多太多:入校不久,同学余森君得了急性肾炎,是李芳和同学们把他送到医院,并发动全班同学省吃俭用为他筹款,李芳还把姐姐炖好的鸡汤、排骨汤带给他喝;作为推普组长,她耐心细致地教普通话不好的同学朗读、发音,就连学校门口那个乞讨的男孩,她也热情地帮助,并耐心开导他,后来,那个男孩想通了,不乞讨了,还找到李芳,说想和她交朋友......

“李芳心里总是装着集体,在她的带动下,我们班特别团结,班风学风都是整个年级最好的!”在班主任王沂洪的记忆里,李芳多才多艺,入校后被指定为班里的文艺委员。她对工作十分认真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为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锻炼自己,后来李芳主动辞职,还热情帮助新的班干部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。

诸多往事,还原出了一个学生时代的李芳:乐观向上、乐于助人、凡事相让、无私为人。这种秉性,让她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,也让她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。


 

“李芳端庄大方、性格开朗、成绩优秀。我本来想,她毕业后一定能分到一所不错的学校。没想到,她会选择去董家河最偏远的黄龙寺小学。”李芳的中师同学姜素梅说。

1989年7月,刚满20岁的李芳从中师毕业,只身来到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黄龙寺。这里仅有一条长20公里、宽不足两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,不通电、不通班车,条件极其艰苦。

山里蚊虫多,敏感体质的李芳,常常被咬出一块一块的大包;山里没有电,到了晚上,李芳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、改作业;山里缺教师,李芳就一个人包揽了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……但即便是这样,李芳也总是笑盈盈的。

从黄龙寺小学到谢畈小学、乡中心小学,再到绿之风希望小学,因学校撤并等原因,李芳虽然兜兜转转,但从教29年来,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镇,没有离开乡村小学的讲台。

在李芳生前的办公桌上,学生们的学习与巩固手册、拼音本都已评改完毕;听课记录本、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本上也写满了笔记;一本1996年版的新编新华字典,更是被翻得破破烂烂。一盆小绿植依然焕发着生机。

绿之风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和寄宿生较多,对于这些在成长中缺乏家长关心的孩子,李芳时时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关爱,让孩子们的心灵不再流浪。

有一年冬天,李芳发现班里的一个孩子何宏,总是穿着同样的衣服,而且还很不合身。在了解到他家庭困难之后,李芳就悄悄把何宏叫到了办公室,送给他一件崭新的棉衣。那一瞬间,何宏的心被融化了。他说:“我真想叫李老师一声妈妈。”

对待孩子们,李芳就像妈妈一样。天冷了,她要告诉孩子们多穿衣服;放假了,她要提醒孩子们不要玩水玩火;学生没钱回家,她要给学生买车票;去学生宿舍,她要特地换上走路声音小的软底鞋……爱生如子这四个字,李芳当之无愧。

工作上,许多实习教师和新教师也都愿意拜李芳为师,因为她总是不厌其烦、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、怎么克服心理障碍、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、怎么管理班级等等。她常对身边的同事说:“我年纪大了,要把乡村教育的接力棒传下去。”

“每天中午和晚上,李芳和我都会召开‘卧谈会’,聊的最多的就是班上的学生:谁的作业做得不好了,谁需要特别辅导了,谁的进步很大了,谁的爸妈出去打工了,谁的爷爷奶奶需要沟通了……”同事郝翠玲说:“李芳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,一有空就给他们讲孩子最近的情况。”

“我和李芳老师一起接手了二年级三班,这原本是同年级成绩最差的一个班,没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,她硬是给带成了尖子班。”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罗银森,是李芳带的最后一个徒弟:“虽然名义上我是班主任,李老师是副班主任,但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李芳老师在指导我、帮助我。”

“怎么不想办法调到市里去?”几乎每一个见到李芳的人都会问她这个问题。

以李芳的条件,她有太多的理由和机会回城:在乡村从事一线工作年限够久、教学水平够高、丈夫孩子都在市里……但李芳每次都选择留下,因为她留恋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董家河,她对乡村的学生有太多的不舍。

董家河镇干部高显介绍:“从教学能力、教龄上,李芳老师是有机会调到市区工作的,但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董家河工作。正如她经常所说,‘我对董家河感情深,对学生感情深,和同事感情深,都比较熟悉了,不愿意调走。’”

翻开李芳的档案,她似乎确实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。参加工作后,李芳一共获得过22项荣誉,获奖时间大多都在2010年以前。后来,学校想给她一些荣誉,但李芳都坚决推辞了。她说:“农村教育需要年轻人,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些激励。我不着急,等下次再说吧。”

“坚守”二字,从信阳师范学校写到了绿之风希望小学,它写在了信阳师范学校诸多老师的青春里,也写在了李芳扎根乡村学校的29年里。李芳用她无私的奉献,奏响了爱岗敬业的动人篇章。


 

2018年6月11日,本是一个寻常的周一。

这天,李芳和罗银森商量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,还主动协助沟通,化解了家长与另一位班主任之间的矛盾。

5点半,学校里响起了放学铃声。李芳像往常一样,带着学生从三楼下楼到操场排队,准备护送孩子们出校门。

绿之风希望小学大门往东50米有一个十字路口。虽然有红绿灯,但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,每天放学,学校都会派两名老师,一个在前、一个在后,站在两个交叉路口,引导学生过马路。

绿灯亮起,一排学生鱼贯而行。就在队伍最后几个孩子走到马路中间的时候,一辆装满西瓜的深红色三轮摩托车冲了过来。满载着西瓜的三轮车从将近400米的下坡路上俯冲下来、越开越快。

“刹车失灵,躲开点!”三轮车司机大喊。

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周围人还没反应过来,失控的三轮车已经近在眼前。

就在一瞬间,李芳大吼一声“有车,快走!”一边冲向马路中间,一把推开了受到惊吓的几名学生。

只听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三轮车撞倒了李芳,接着又向前冲了很远,直到车头撞上路边的三层台阶,才晃晃悠悠地停住。

而此时路面上,4个孩子侧倒在一旁,李芳直挺挺地躺在距学生10米左右的地方。

“怎么样,受伤没有?”和李芳一起护送学生的陈燕老师赶忙先去查看学生的伤情,发现4名学生暂无大碍后,又转过来查看李芳的情况。

“李芳醒醒啊,李芳你怎么了,李芳你别吓我,李芳……”无论陈燕怎么喊,李芳没有睁开眼睛。

事故发生后,受伤师生迅速被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。李芳被诊断为脑部颅骨骨折、脑组织大面积出血。当晚8点,李芳因病情严重,转至市中心医院。李芳的CT检查报告被送到武汉协和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,进行专家会诊。

奋力的抢救并没有留住李芳。6月13日凌晨4时40分,李芳因公殉职,年仅49岁。

李芳用身体保护了她的孩子们,那一刻,她不仅是一名师者,更是一名母亲,她不仅用行动践行了为人师表的铮铮誓言,更用大爱撑起了孩子们的晴朗天空。

近5000人的送行队伍中,有李芳生前的亲友、同事、学生,有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,还有很多素昧平生的人,他们听闻了李芳老师的事迹,千里迢迢从北京、河北、内蒙古、安徽、广东等地赶来。他们的泪光中,都闪烁着无限的敬仰和不舍。


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校区里,诸多有关教育的名言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、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、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……它们不仅写在了校园里,更写在了以李芳为代表的诸多信师学子的一言一行里。正如袁守格老师所坚信的,从信师走出去的孩子,在面对那样的时刻,都会做出和李芳一样的抉择。

三尺讲台,树起了李芳高大的形象,一块黑板,记录了李芳无私的人生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。”而始终坚守在乡村教学一线的李芳,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。虽然李芳已经离我们而去,但她的精神,却像绽放在革命老区的映山红一般,始终鲜艳。

2019年,根据英雄校友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改编的原创舞台剧《星空》感动了无数观众,该剧不仅展现了李芳老师舍己救人那一瞬间的伟大,还挖掘了李芳老师从在信阳师范学校求学阶段开始,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几次重要抉择。如今,学校将在《星空》剧目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舞台剧《芳华映山红》,让李芳精神在校园内代代传承。